- 社工宣传周
开栏语
成都榜样“十佳社工案例”评选活动由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主办,成都市社会组织社区和社工人才服务中心承办,旨在总结提炼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助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为充分展示“十佳社工案例”的可借鉴推广价值,“成都社工”以社工周为契机开设专栏,对2021年“十佳社工案例”开展系列宣传。
|2021年成都榜样|
十佳社工案例
“生活为本”服务模式
探索社工精神健康服务新路径
服务社区精神障碍者,让其不仅有基本生活能力,还能有尊严、有自信,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这就是成都市利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利川社工”)多年摸索出的“生活为本”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不仅助益了老旧小区居民,还因此被评为2021年成都榜样“十佳社工案例”。
▷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健康运动会上,社工陪伴康复者投篮
01
“生活为本”聚焦五种服务
“社会大众对精神障碍者了解少,甚至对他们有很‘危险’的认知偏差,导致该人群在社区不敢出门,其家属也怕被歧视;还有一些精神障碍者回家后不愿服药或治疗不被重视,导致反复入院,造成家庭负担。”社工肖爽介绍道,他们团队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在医院治疗稳定后出院的精神障碍者及其家庭,主要服务区域在成都市某老旧社区。
这个社区10-30年病史、50岁左右的精神方面有障碍的居民居多,他们被自身都需要被照顾的七八十岁的父母照看,虽然政府已经在经济层面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但在疾病稳定与康复、基本生活能力层面的关注仍是空白。
前期,社工经过对该社区150户相关家庭走访,发现精神障碍者及其家属的需求集中在生活信心、生活能力、生活意义、社会环境等方面。
对此,他们通过联动多专业、多部门,结合生活化的场景和活动,针对性地推出五种生活服务:
如通过家属认知小组和家属自组织“自助互助服务”帮助其正确认知、改善关系、树立生活信心;
通过“爱厨艺”等生活小组活动,助精神障碍者融入社会,增强与现代生活的链接,社交和生活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康乃馨”等同伴支持小组的互助服务进行身份“重建”,帮助精神障碍者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通过收纳小组、家庭关系调适小组、“微光行动”社区志愿服务等,打造包容理解、关爱友善的社区氛围;
通过“复元之路”系列社区教育及倡导服务,如举办成都市第一届精神健康运动会、第一届精神健康新春联欢会、全国助残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高校宣讲活动等,给社会大众提供了解精神障碍者的窗口,帮助他们树立正面康复形象。
“经过精神康复服务,该社区80%的精神障碍者家属压力得到舒缓,80%的服务对象增强了生活能力,提升了生活质量,还提高了社区康复水平,改善了社区环境。”
肖社工表示,去年有一场活动让她印象深刻,一位服务对象在社工的协助下,以辅导员的身份,从选定活动主题、确定方案、撰写主持词并把两三页的稿子全背下来,到最终在十几位精神障碍者面前完成1个小时的活动主持工作。全程下来所有人都很惊讶和赞叹,因为大家从他身上看到改变的力量,感受到精神障碍者对辅导员身份的认同,并且愿意为有意义的生活而努力的劲头。
02
本土化模式实现助人自助
该社区居民李大哥(化名)曾患有轻度精神疾病,康复后因重大家庭变故对生活失去信心,拒绝吃药和就医导致病情复发,年迈的母亲因照顾他十分吃力而愈发焦虑。社区在了解情况后,将李大哥转介给社工。
针对李大哥及其家属的情况,社工进行了科学分析评估。在社工的引导下,李大哥积极就医,出院后参与社区康复服务,还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社区其他精神障碍者。
▷2021年3月,复元之路—精神健康宣讲进高校行动中,同伴辅导员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分享自己的康复经历
一位服务对象原本以为自己的病情稳定十几年就可以逐渐停药了,但从李大哥的经历中认识到药物的重要性,继续坚持吃药控制。此外,社工每星期与李大哥的母亲进行一次面谈,稳定其情绪,链接可用的陪护和志愿资源,帮助李母积极面对儿子的状况,减轻其心理负担,两个月后,李母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李大哥一家逐渐回到了正轨。
社区还有一个疑似精神障碍者的家属曾向社工求助,在社工的帮助下,家属顺利将精神障碍者送到医院治疗,出院后康复者积极参与社区康复服务,至今1年没有复发,不仅不需家人照顾,他还能照顾近80岁的母亲。
▷2021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健康运动会中,康复者们积极参加拔河运动,居民志愿者为他们加油欢呼
“精神障碍者发病治疗后,越早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就越能尽早恢复生活秩序,减轻个人和家庭负担,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家庭和社会功能。”肖社工说,希望这个精神康复服务能让更多精神障碍者家庭了解到,帮助更多家庭减轻痛苦与负担。
小结
“‘生活为本’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在极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涉猎本领域服务且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分析精神障碍者的日常生活需要,融合精神康复的“复元”理念、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自助互助”“优势视角”等专业理论,聚焦提升其日常生活的掌控能力,加强与社会联动实现自我代言、身份重建,在本土情境中扎根生长出以“生活为本”为内核的服务架构和服务模式,实现了理论、策略和服务机制创新,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复制推广价值和意义。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1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