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宣传周
|2021年成都榜样|
十佳社工案例
成都榜样“十佳社工案例”评选活动由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主办,成都市社会组织社区和社工人才服务中心承办,旨在总结提炼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助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
在艺术中体验生命不完美
让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共生”
心智障碍儿童(自闭症、唐氏综合症、智力发育迟缓等)往往会面临着社会融合的问题。如何让心智障碍儿童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让普通的儿童学会接纳?成都融智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成都智融)的《艺术手法介入的“融合共生”社会整合服务模式实践》为其探索出了答案,该案例也因此被评为2021年成都榜样“十佳社工案例”。
▷融合共生启动仪式
01
艺术疗育
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机会
“我们发现许多社区存在心智障碍儿童难以融入社区日常活动和生活的问题。”成都智融的负责人彭刚表示,通过对青羊区超过300余份心智障碍儿童、青少年家长的服务需求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63% 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艺术疗育服务,76% 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有机会同台演出。针对服务对象的个体化差异以及普特儿童(指: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需求回应,社工以互动共生为理念、艺术疗育为手段,开展一系列融合实践,推动所有服务对象平等参与及分享,促进特殊儿童融入社区。
2020年的“融合共生”活动在青羊区20余个社区开展,社工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通过线上招募的形式进行海选报名,活动吸引了来自青羊区的400多名小朋友报名。海选现场,普特儿童都井然有序地在候场区等待表演,大家精神满满、兴致极高,并礼貌地观看每一个小朋友的表演。
▷融合共生海选报名
海选结束后,通过选拔的200余名普特孩子,以舞蹈、表演、声乐、T台四个类别划分,按个人、小组、集体的节目形式进行集中培训、排练。针对特殊儿童的个体化差异,社工链接到特殊教育老师,先期采用融合和单独小组的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后,再加入到普通孩子的排练当中。
彭刚介绍,通过艺术培训和公益汇演的方式,让特殊儿童、青少年增强素养、开发智能。在集体的活动中,特殊儿童学会了听从指令、遵守规则;在训练的过程中,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成长,帮助特殊儿童提高社交能力;通过表演的方式,为他们平等参与融入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和机会,也增强了公众认知度和接纳度。
同时,通过普通儿童及其家庭的参与,增加普特儿童之间、家庭之间的互动,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社区中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注,增进了社区融合和多元的理念。期间,社工运用心理干预等方法开展服务,链接到志愿者加入,在普通家庭的融合参与过程中,帮助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强化正向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自强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也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有助于家长重塑信心,促进自我成长。
02
资源整合
构建“残障融合友好型社区”
为了这一场精彩的演出,社工邀请社区、志愿者以及公益伙伴社会企业的参与,协调政府相关部门指导支持,链接到成都地标——金沙遗址的舞台资源,形成了倡导残障融合发展的合力。青羊区的普特儿童在接受公益艺术培训后,呈现了一台充满童真的文艺晚会,用艺术形式勇敢地表达爱和温暖,成为了融合友好的行动者、推动者。
▷普特儿童融合培训
台上孩子们在认真地演出,台下家长们认真地聆听观看,所有人都沉浸在表演中。其中有个特别的节目,是特殊儿童家庭合唱的“感恩的心”,全场共响起9次热烈的掌声,大家的支持鼓舞了特殊儿童及家庭。最后,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带领全场唱起“我爱中国”,让现场的氛围达到高潮。
▷普特儿童公益汇演
通过三年的实践,“融合共生艺术主题社区服务 ”成为了构建发展“残障融合友好型社区”强有力的路径和方式。彭刚说,参与活动的普通儿童,也不会再将自己和特殊儿童区别开来,他们将会成为融合共生的一粒粒种子,“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探索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让无论是健康还是特殊的孩子,都可以共同活动、共育共长,一起体验生命的不完美,感悟生命的精彩。”
小结
该案例以社区融合为依托,展现了社会工作的资源链接功能、社会倡导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的平台桥梁功能,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协调整合了社工专业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服务对象需求以及社会企业资源,同时关注到参与社区的多样性、对象的广泛性还有服务的实用性。这样引导普特儿童及家长融入社区,让普特儿童共融共育共长,形成了艺术手法介入“融合共生”社会整合的服务模式,也成为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11条评论